收藏本来是一种高雅的文化行为,但历史上的一些收藏家,为了得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宝贝,或者为了满足一己的贪欲,竟然不择手段,巧取豪夺,最后反而落得个被人诟骂的下场。
据《清波杂志》记载,北宋大书画家米芾的儿子米友仁,也和他父亲一样,既写得一手好字,又长于作画;他在模仿古人画作上本领高超。他在涟水的时候,曾经向人借一幅《牛图》描摹,但他把真本留下,却将摹本还给了主人。后来主人来讨还原本,米友仁问他怎么发现不是原本,那人回答说:“真本中的眼睛里面,有牧童的影子;而你还我的这一幅却没有。”像《牛图》主人这样细心的人毕竟不多,被米友仁借画的人往往把摹本当成真本收回去,米友仁便因此获得了许多名贵的真本古画。米友仁是一个有才能的艺术家,可是他用那种摹仿的假本巧妙地换取别人真本的行为,却叫人鄙弃和不齿,在他个人的历史上,留下了永远也抹不掉的污点。
南宋奸相贾似道附庸风雅,喜欢古代字画,凡听说谁家有好的作品,必定不择手段,终将其窃为己有才善罢甘休;就是皇家内府有他看中的字画,他也要想方设法霸占。他听说有一位文官,家中有一条玉带,便派家人去索取。家人到余府一问,方知此玉带已随主人葬入地下。家人回来禀报后,贾似道便派人到余家挖坟,最后劫走了宝物。贾似道虽然满足了自己一时的贪欲,却从此留下恶名。
前几年,河南省新野县大李营村70岁的村民李占元,将《一捧雪》展现在南阳红楼梦研究会与会人员面前,这个被李氏家族传承了16代400多年的玉杯终于惊艳亮相。李占元称其家族为莫怀古的后代,玉杯被李家视为传家宝。《一捧雪》经历曲折,富有传奇色彩。据《明史》和《张汉儒疏稿》记载,明朝嘉靖年间,丞相严嵩父子肆意掠夺天下珍奇玉器、传世国宝。当时,有个叫莫怀古的人,官拜太常寺正卿,祖传一玉杯,为稀世珍宝。严莫两家,本是世交,来往亲密相安无事。至严嵩父子,为夺这个酒杯,逼得莫氏夫逃妻亡。明末清初戏剧家李玉根据这个故事写有传奇《一捧雪》。历史上,除了和氏璧,在民间名气最大的,恐怕也只有“一捧雪”了,而奸相严嵩父子也因“一捧雪”而遗臭万年。
《清稗类钞》上也有类似的记载。说“刁遵碑”出土后,辗转数家。光绪年间,为富家张姓所得。武进士张文达的弟弟素来泼皮蛮横,他买通县令,讹诈富家,欲得此碑。县令提审富人时,富人因害怕而求救,县令说:“不要其它,但得刁遵碑可矣。”富人只好将此碑送给了张文达的弟弟。“以铜为镜,可整衣冠;以人为镜,可知得失。”在当下收藏热不断升温的情况下,反观收藏史上这些巧取豪夺卑鄙的人和事,对于提高收藏家的藏德,将不无脾益。
来源 : 《齐齐哈尔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