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高剑父诞辰130周年,为纪念这位岭南画派的一代宗师,广州艺术博物院将于8月18日至9月13日在艺博院展厅举办“纪念高剑父诞辰130周年——高剑父书画作品展”。据艺博院院长陈伟安介绍,此次展览艺博院特别精选了该院收藏的59件高剑父经典书画及写生作品,使得广大观众得以走近大师,全面领略高剑父博大精深的艺术造诣,更让艺术大家的经典之作,不断得到重温与研究。
岭南画派“永远是个话题”
近代以来,广东美术界英雄辈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岭南画派”及其代表人物。他们与京津派、海派三足鼎立,成为20世纪主宰中国画坛著名画派之一。高剑父先生是岭南画派的创始人,他提倡“艺术革命”,提出“折衷中外,融汇古今”的口号,创造出适应新时代的新国画。在创作上,高剑父在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上均有很高造诣,其画笔墨苍劲奔放、同时他还长于书法,风格雄厚奇拙。
广州艺术博物院作为岭南画派与高剑父作品重要的收藏机构和研究中心,得到高剑父先生家属、弟子、门人,港澳台以及海内外岭南画派人士的热心关注和大力支持,他们纷纷捐出自己珍藏的高剑父的作品,特别是高剑父夫人翁芝女士与儿子高励节主动先后多次捐出珍藏多年的高剑父书画作品、手稿、写生稿等文献资料达1000多件,大大丰富了广州艺术博物院高剑父作品的收藏。
艺博院陈伟安院长介绍说:“在广东来说,岭南画派永远会是个话题,对岭南画派大师们的作品,经常重温与研究,能让更多的人们能更多地了解岭南美术先辈们的艺术成就,从而对岭南画派有更深的认识,以便对弘扬岭南文化艺术,起到积极的作用。”
“高氏画风”:来自“居派”的苍劲奔放
此次展出的高剑父重头作品中,《百花图》卷(创作于19世纪末作,纸本白描,28.5×588cm)是高剑父白描临摹的精品,画卷上没有高剑父本人的款识,据高剑父的高足、岭南画派的第二代著名画家黎雄才鉴定,此为“高师早年摹写之百花图卷”;对此作品,高剑父自己也曾经提及,其老师居廉“尝画《百花》《百果》长卷,含露迎风,雅秀绝俗。”于是作为弟子,高剑父由白描钩稿开始,临摹居廉的花卉造型。高剑父临摹的《百花图》卷近六米长,画面上百花齐放,那状物摹形的描绘手法,工细而遒劲的双钩墨线,造型准确的各种花卉的形态,无不体现了“居派”绘画的写实风格;那生动自然的植物长势,呈现出大自然芃芃的生机,表现出丰富活泼的生命意趣,就更是“居派”绘画所特有的。整幅图卷,虽不设丹青,却是神采飞扬。
作品《紫藤、牡丹、菊花、绣球花四联屏》(1900年作,纸本设色,133×33cm)是高剑父临摹居廉绘画的又一得意习作,四幅画分别画了枝蔓缠绕的紫藤花、雍容华贵的牡丹花、清新俊朗的菊花、团团簇簇的绣球花,画幅的构图清疏、景物清纯。高剑父纯熟运用“居派”特有的“撞水”、“撞粉”法,在一花一瓣、一枝一叶之中,充分发挥水、色、粉的作用,造成水色交融的、清新水灵的画面效果。画面上,花卉轻盈滋润、鲜活欲滴;湖石、竹篱明净、坚实、凸凹有致,别有情趣。高剑父临摹的这四幅画,把居廉绘画那生动具体的物体描绘,清新灵秀的精神气韵一一再现出来,具有十足的“居派”绘画的气格。
特色作品中,还有《豆棚双鸡》(纸本设色,86.4×33厘米),该作品是高剑父“日风”(1905-1919)时期的作品,线条被淡化,色彩渲染是主体;大片混化的色彩渲染,形成一种朦胧蓬松的“肌理”,在混融的色彩渲染下,又有淡淡的墨线点缀。画面如西方水彩般的渲染,营造出朦胧湿润的空气感觉,而其中又有光、色在浮动,有明暗的变化,十分丰富。
值得一提的是,《芍药》是高剑父重温传统时期(1920-1929)创作的花鸟画。这一时期“日式”风格减弱,中国传统的线条笔墨又成为主体。该画以传统的“没骨”法,折枝微斜的枝条,蓬松朦胧、清润浑化的墨韵,清新灵动的空间效果,自有一种清润与别趣。
展出作品中还有别具一格的“主题创作”《东战场的烈焰》也名《淞沪浩劫》,它是高氏对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土地上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的控诉。虽然,高剑父包括其他大多数辛亥革命党人,与拥护、支持中国革命的日本人民有着不同一般的友谊,二次革命失败后,高氏曾流亡日本,有一个时期还在日本养病,其绘画与日本绘画更有联姻之缘。但是,所有这一切,并不能动摇、消弥高氏强烈的爱国主义立场和爱国主义情感。《东战场的烈焰》是画家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画家以西洋绘画中的光影处理和素描关系,融进中国的墨笔来表现祖国河山被日本帝国主义轰炸后的情景,满目疮痍,一片废墟。这是画家的亲眼所见,也是画家的写生之作,画家是以无比悲愤的心情来创作这幅作品的,以唤起民众的觉醒和抗争精神。正如右下角印章所刻:“乱画哀乱世也”,这就明显地表现出高剑父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
作者:陈志凌 来源 : 《广州日报》 |